华北文学网-分享生活中感动的文学句子

句子的修辞手法有几种句子的修饰-推荐96句

1、不要大锅饭。("大锅饭"代抽象的"平均主义")

2、种常用修辞手法

3、排比:他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借代:一群红领巾走过来了……

4、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。(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)

5、(3)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,烘托气氛,引起联想,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、更鲜明。

6、关于“语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?”这个问题,我来回答一下。语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,拟人,排比,设问,反问,借代,顶针,夸张……等等。我举些例子。

7、(6)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,事物的性质、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。

8、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,因此,不需要回答。如:难道中学老师和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(《装在套子里的人》)

9、在汉语当中的修饰手法有如下几种,比喻拟人,夸张,排比,都能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,还有双关对比对偶,互文顶针这些不常用!

10、设问:也就是用自问自答的形式,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11、此外,还有借代、对偶、反复、顶针、引用、通感、双关、互文等不常用的修辞手法。

12、对比是两个事物进行对比,对偶是两个词语对偶,主要是表现在诗句中的。

13、(5)对偶的主要作用是简洁整齐匀称,节奏感强,有音乐美。

14、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,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,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,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。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,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,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,如:刘禹锡《竹枝词》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中“晴”即“情”义;李商隐《无题》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中“丝”即“思”的意思等。

15、常见的修辞手法有:比喻、拟人、夸张、对比、设问、反问、反复、互文等。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,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,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、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。

16、九、反语

17、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,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,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。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,79小类。通过修饰、调整语句,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,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。

18、(10)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,强调感情,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。

19、比喻:小姑娘的脸象花儿一样。

20、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,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。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,引发读者联想,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。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,具体代替抽象,用特征代替人。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、含蓄。如“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“(李清照《如梦令》)诗中用“绿”和“红”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,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。

21、(4)排比的作用是:增强气势,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
22、十二、引用

23、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

24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,白描,比拟(又名比体,分为拟人、拟物),避复,变用,层递,衬垫(衬跌),衬托(反衬、陪衬),倒文,倒装,迭音,叠字复叠,顶真(又名顶针、联珠),对比,对偶,翻新,反复,反问,反语,仿词,仿化,飞白,分承(并提、合叙、合说)。

25、使论据确凿充分,增强说服力,富启发性。

26、对偶也叫对仗,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,结构相同或相似,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。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,更加明确;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,节奏鲜明,和谐悦耳。从结构上看,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。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,结构相同,词性一致,平仄相对,不能重复用字;.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,宽对不用在律诗中,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。如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(杜甫《登高》),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“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”等

27、反问:这难道不是罪好的吗?

28、三、夸张

29、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(流水对)

30、芝麻粒儿大的事,不必放在心上。("芝麻粒儿"是缩小夸张)

31、排比: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句子,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。

32、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。("雷锋"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)

33、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,然后自己回答,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。如杜甫《蜀相》:“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”《虞美人》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《长亭送别》:“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”

34、十三、双关

35、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,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,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。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,79小类。通过修饰、调整语句,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。

36、四、排比

37、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

38、(1)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、具体、形象,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,使说理更透彻。

39、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,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,如以部分代全体;用具体代抽象;用特征代本体;用专名代通称等。如: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(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)

40、反问:就是反过来对提问的人发问,使表达的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。

41、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,赋予“物”以人的言行或情感。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,表意更加丰富;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,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。比如《扬州慢》也有“废池乔木犹厌言兵”之句,乔木尚且厌恶战争,何况扬州百姓呢?赠别二首(其二)(唐•杜牧)多情却以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如《长亭送别》:“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”《扬州慢》:“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”刘颁《新晴》:“青苔满地初晴后,绿树无人昼梦余。唯有南风旧相识,偷开门户又翻书。”

42、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,相互比较。运用对比,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,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;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,相得益彰,给人深刻印象。如高适的《燕歌行》: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。”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,形象鲜明,揭露深刻。再如“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(李绅《悯农》),“无闲田”与“犹饿死”形成惊人的对比,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.。

43、根据表达需要,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。反复可以是连续的,也可间隔出现。如:

44、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。用来加强语气,表达强烈感情。“江东弟子今虽在,肯为君王卷土来?”(王安石《叠题乌江亭》)

45、对比:就是把两个相反、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、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,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,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。

46、有抒情手法、描写手法、修辞手法三大类。

47、冒着敌人的炮火,前进!前进!前进!

48、即通常所说的"说反话"--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。如:"友邦人士"从此可以不必"惊诧莫名",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。

49、在语文学习中,常见的修辞手法有:

50、十一、设问

51、用典也叫“用事”,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。它通常是指对前人的语句、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。典引用的恰当,可以增加词的容量,增强词的表现力,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。如李清照的《醉花阴》:“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”其中“东篱”就是暗用了陶渊明《饮酒》诗中“采菊东篱下”典;辛弃疾词《永遇乐》:“凭谁问,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姜夔的《扬州慢》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等

52、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
53、五、对比

54、用结构相同或相近,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。如:

55、别人,原来正是晁盖、吴用、公孙胜、刘唐、三阮。设问是自问自答的。

56、六、对偶

57、敌人从哪里进攻,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,敌人从哪里进攻,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。

58、一、比喻

59、(3)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:甲(本体)如(喻词:像、似、若、犹、好像、仿佛)乙(喻体)。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:甲是(喻词:成、变成、成为、当作、化作)乙。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,暗喻则是相合关系。借喻:只出现喻体,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。如:燕雀安知鸿鹄之志!

60、太阳刚一出来,地上已经像下了火。(把前一事物"出来"与后一事物"下火"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,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)

61、(7)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,形象突出、生动、具体、使特点更鲜明。

62、复迭错综,复合偏义,共用,合说,呼告,互体,互文,换算,回环,回文,降用,借代顶真,谐音,歇后,象征,镶嵌,析字,委婉,婉曲,通感(移觉、移就),跳脱,转文等共计63种。扩展资料1、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、语气一致、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。

63、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

64、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,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。(扇面对)

65、拟人:把物当作人来写,赋予它们人的动作、语言、神态、思想等。

66、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。如:

67、十、反问

68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,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。如:以“梅”象征高洁、清秀、淡雅、素朴;以“菊”象征高洁、傲霜斗雪的坚强,被称为“隐逸之花”;以“兰芷”象征名贵、孤芳、清高;以“牡丹”象征富丽;等等。

69、以上七种是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。

70、满招损,谦受益。

71、(9)反问的作用是:加强语气,激发读者的感情,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72、二、比拟

73、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。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、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中对音乐的比喻,李煜的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秦观的“自在飞花轻似梦,无边丝雨细如愁”,《长亭送别》中“将来的酒共食,尝着似土和泥”“暖溶溶的玉醅,白泠泠似水”等都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,或者反之,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,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。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。

74、拟人:小树在向我招手。

75、(2)比喻分明喻、暗喻、借喻三种形式。

76、作用:加强语势、语言气氛,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,条理性更好,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(表达效果)。

77、比喻:就是用跟A事物存在某种相似之处的B事物来说明A事物的某些特点,显得生动形象或者通俗易懂。

78、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,前者称之为拟物,后者称之为拟人。如:

79、(8)设问的作用是:提醒注意、引起思考,引出要表达的内容。

80、蜡炬成灰泪始干。(拟人)

81、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。如: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,

82、把内容相关、结构相同或相似、语气一致的几个(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)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。如:

83、(2)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,语言生动、形象,亲切可感。

84、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、幽默,而且能加深语意,给人以深刻印象。

85、夸张:为了达到表达效果。对事物的形象、特点、作用等进行过分夸大或缩小,起到一个突出作用。

86、七、借代

87、对事物的形象、特征、作用、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。如: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("三千丈"为扩大夸张)

88、八、反复

89、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,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。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,或褒或贬,或肯定或否定,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,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,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。如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: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”用夸张的手法,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,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。《长亭送别》中“泪添九曲黄河溢,恨压三峰华岳低”“听得到一声去也,松了金钏;遥望见十里长亭,减了玉肌:此恨谁知”等。

90、不是修饰,是修辞,修辞手法有比喻,比拟,避复,变用,层递,衬垫,衬托,倒文,倒装,迭音,叠字,复叠,顶真,对比,对偶等。

91、排比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。它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数目和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、语言一致、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和句子排列起来的表达方式。排比修辞简洁而富有节奏,整齐统一的语句格式,读起来既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齐美,又增强了语势的作用。如《哀江南》:“眼看他起朱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!”

92、做人既不可翘尾巴,也不可夹着尾巴。(拟物)

93、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。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,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,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。

94、(1)它是用某一具体的、浅显、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、深奥、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。

95、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。在古诗词中出于字数的约束、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,必须用简洁的文字,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。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,即所谓“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”,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。如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”(《古诗十九首》)“主人下马客在船”(《琵琶行》)等

96、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,七十八小类。通过修饰、调整语句,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。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:比喻,白描,比拟,避复,变用,层递,衬垫,衬托,复迭,错综,复合偏义,共用,合说,呼告,互体,互文,换算,回环,回文,降用,借代,设问,歧谬,排比,拈连,摹绘,列锦,连及,夸张,警策,示现,双关,重言,重叠,指代,用典,引用,移用,须真,谐音,歇后,象征,镶嵌,析字,委婉,婉曲,通感,跳脱,转文,倒文,倒装,迭音,叠字复叠,顶真,对比,对偶,翻新,反复,反问,反语,仿词,仿化,飞白,分承,。共计63种。

上一篇:让人心疼到窒息的句子句句扎心汇总104句
下一篇:没有了